人類生來追求快樂,天經地義沒有人懷疑,但快樂看看智者怎麼說
伊比鳩魯認為過度快樂及過度享受總會很快失去價值,所以避免貪得無饜。
就必須節制需求,讓快樂能夠長久維持下去。
另一個方式是提高感官敏銳度,不僅享受重要時刻,就連生活中許多片刻也同樣用心去感受。
另外因為強烈的樂趣無法經常發生,那麼至少可以試著降低無趣的感覺。
能長久帶來快樂不是財富而是社會關係,其中有誼是最重要的。
生活中的一切都因為反差才有價值,我們可以期望得到很多快樂,卻不能期待一個永恆持續的快樂。
蕭伯納認為(快樂一輩子?沒人可以承受它!那將會是人間地獄。)
生活在母體的虛擬空間內,所以讓人毛骨悚然,並不只是單調快樂的恐怖,而是我們不能夠決定自己的人生。
自我決定是非常重要資產,快樂必須由自己創造及爭取,平白送上門的快樂會失去價值,如果不是因為存在著失敗的可能性,勝利又有什麼意義。托爾斯泰認為,快樂並不在於你能夠做你想要做的事,而在於你總是想要妳所做的。
快樂七大法則:
1、積極性--緣於腦部渴望被操練,腦力停滯會讓人情緒不佳,不動腦會讓人智力減退,過程中會產生無趣,因此慵懶無力會發展成憂鬱症。不同的調劑及花樣可以是快樂的來源
2、社會生活--友誼、伴侶和家庭能夠創造出讓我們很舒服的氛圍,和伴侶、朋友或是孩子共同經歷一些事情,可以提高快樂的經歷。
3、全神貫注--專注的享受能夠提高生活樂趣,享受美食的同時想者自己會變胖,或是在談話間不斷看錶,會錯失取多體會。偶爾想一下未來是必要的,但是不斷的想著未來,卻會破壞當下的美好。
4、切合實際的期待--經常出現錯誤的期待或過高(低)的要求,都會導致不滿意。
5、正面的思想---假裝妳自己是快樂的,那麼你就會變的快樂。當負面感覺出現時,立刻把它寫下來,這些負面感覺會一開始就被腦部皮質徹底透視而有所減弱。寫下一些相反論點可能會有所幫助。
6、不過渡追求快樂---泰然面對不性是很大的藝術,危機、困難甚至厄運也可能是有益的,不曾聽過危機就是轉機嗎?有些生重病的人說,自從有了病痛以後,反而活的更深刻。
7、樂在工作--是與積極性是互相搭配的,工作雖然有壓力,但也能夠使我們積極主動,當工作不再是工作,而是發現樂趣的、填滿興趣的來源時,那不再稱為工作,而是滿足人生樂趣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